遇見五十年後的台北


In 1939, Imperial Japan's Taihoku(Taipei) city authority released a *plan* for greater Taipei's streets and parks for the next half-century which was ironically followed by successor KMT regime in post war till modern day. 

日本帝國在二戰前(1939年)發表了台北市區發展藍圖台北市區計畫街路並公園圖》, 這一份包括公園與街道, 做為未來50年的人口發展, 當下(1939)的市區分布從圖中發現還是集中在新生南北路以西的區塊, 以東(現在的東區, 松山大安信義區), 當年的市政府已經因人口成長規模開始規劃大型都會公園, 雖然當時大多屬於農田與水道。不過來台灣的蔣家並沒有推, 大多沿用當初的規劃, 從規劃圖來看, 跟現在台北市區街廓非常接近!


不過, 這地圖透漏了許多訊息:
1). 東區與松山區的水稻綿密, 你我現在的家, 以前都是河川地填出來的。
2). 南北走向的新生南北路為水道, 瑠公圳大排
3). 現在的圓山花博新生公園, 當年的公一, 公二, 公三, 公四若加上北側的圓山神社, 就像是京都的下鴨神社具有都會綠肺, 水源集中, 洪氾的區塊。
4). 規劃最寬的一條路為44米寬位於中央, 現在叫做建國南北路;
5). 黃大洲規劃與成就的大安森林公園(阿扁也推一手啦~), 在當初就規劃成七號公園。
6). 1965年成立的國父紀念館, 當初在日本時期就規劃為台北六號公園。
7). 當初的五號公園, 現在的台北小巨蛋與敦化國小
8). 現在的古亭河濱的客家主題公園, 螢橋國中, 國防部軍備局替代中心(前三總)+汀洲路以南眷村(台灣龍脈住戶, ^___^)+三總汀洲路院區, 台大水源校區, 自來水園區, 全部加起來, 就是之前規劃的八號公園。
9). 現在二殯對面的福州山公園與二殯, 之前規劃為九號公園
10). 台北市很"斜"的基隆路, 當初就規劃好了, 北段還寬達 40 米, 正好可以來開飛機!
11). 現在剛搬走的仁愛路空軍總部前的仁愛路路幅超寬, 因為當時就已經這樣規畫了!
12). 現在的南海學園與植物園, 是當年的10號公園與建功神社所在地, 蔣家在這裡蓋了一座仿明清建築元素的南海學園, 滿足了大江大海們的思鄉與正統中國身分認同的在台小紫金城。
13). 現在的中正河濱公園, 當初的11號公園
14). 馬市長開闢的林森康樂公園, 當初的14/15號公園
15). 現在的士林劍潭路, 當初還是河道超寬的基隆河支流
16). 大龍峒陳悅記老師府以西以北的地方, 現在是迪化街汙水處理廠與中山高台北交流道, 當初完全是河川沙洲地!
17). 當初唯一沒有規劃的, 就是仁愛敦化圓環, 是戰後台籍的高玉樹市長接受了留學法國的台灣畫家顏水龍的設計, 仿造巴黎香榭麗舍大道與凱旋門大道所闢建的!

地圖來源: 中研院數位地圖典藏計畫, 可以放大下載來細讀: http://gis.rchss.sinica.edu.tw/mapdap/wp-content/uploads/2014/11/1939_Taipei_Plan.jpg



Comments